|
主页 > 科学研究 > 合作与交流 > |
科学研究 / 合作与交流
|
 |
研究所本着“开放联合、协同创新”的对外发展理念,以科技平台为依托,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准则,与美国、俄罗斯、芬兰、加拿大、日本、瑞士、意大利等国家,以及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科院、东北师大、东北林大等高校和科研院所长期开展交流与合作,使所内对外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常态化,力争实现科研国际化、成果社会化、平台开放化、管理创新化的发展目标。
在国际方面,研究所拥有国际合作平台3个,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联合成立了“联合国教课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哈尔滨分中心”,与俄罗斯科学院谢韦尔佐夫生态与进化研究所联合成立了“中国--俄罗斯生态联合创新研究中心”,以及与芬兰图尔库大学联合成立了“中-芬浆果研究技术中心”。另外,我所的“大兴安岭永久大型固定样地” 加入了国际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与全球范围内的50个大型固定样地一起共同开展森林土壤动物及微生物方面的联合研究;依托黑龙江黑河(五大连池)国家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与瑞士森林、景观、雪研究所和意大利莫里塞大学在植被进化与树木年轮方面开展联合研究。
在国内方面,研究所依托湿地与生态保育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黑龙江省特色动植物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平台,积极推进与中科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联合。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大项目10余项,为区域发展和生态安全保障做出了贡献。
研究所为打造宽松包容的学术环境,积极组织和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近几年,承办了“第十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研讨会”、“第八届海峡两岸森林动态样区研讨会”、“东北亚生物圈保护区培训会议”、“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研讨会”、“生态系统功能与全球变化国际论坛”、“中俄美蒲公英橡胶高端论坛”等国内外学术会议,极大提升了研究所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人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SSC)专家组成员;12人担任国家级及省级学会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等学术职务,鼓励科研人员参加有影响力的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做学术报告,近两年,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达人均0.75次,参加会议作报告人数占23%,为科研工作者创造了良好宽松的学术环境,逐步提升研究所科研创新能力和水平。
国际合作机构
国家 |
单位 |
合作依托科技平台 |
俄罗斯 |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中央植物园 |
黑龙江省花卉中试基地 |
俄罗斯伊尔库兹克科学中心 |
湿地与生态保育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 |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区域问题综合分析研究所 |
湿地与生态保育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 |
俄罗斯科学院谢韦尔佐夫生态与进化研究所 |
中国--俄罗斯生态联合创新研究中心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定位研究站 |
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生态安全中心 |
芬兰 |
芬兰图尔库大学生物化学系 |
中芬浆果研究技术中心 |
日本 |
山梨县环境科学研究所 |
湿地与生态保育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 |
瑞士 |
瑞士联邦森林、雪、景观研究所 |
黑龙江黑河(五大连池)国家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 |
意大利 |
意大利莫里塞大学 |
中国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哈尔滨分中心 |
国内合作机构
合作单位 |
合作事宜 |
依托科研平台 |
中国科学院 |
科学院联盟:生物多样性分会、地理资源分会 |
湿地与生态保育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 |
中科院植物所 |
生物多样性研究 |
黑龙江省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实验室 |
中科院华南植物所
|
永久性固定大样地建设
|
大兴安岭永久大型固定样地
伊勒呼里山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 |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
湿地与生态保育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
黑龙江省湿地与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盐碱地生态恢复研究
|
湿地与生态保育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
黑龙江省湿地与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
北京大学 |
联合培养博士后
|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
东北林业大学 |
林下经济协同创新中心 |
黑龙江省林下经济协同创新中心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国家重大专项-水专项
水环境生态恢复研究 |
湿地与生态保育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 |
哈尔滨师范大学 |
寒区生态环境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协同创新中心 |
自然资源信息库 |
|
|
|